发布时间 :2021-04-19 作者 :admin
近日,“CEO发现网红女友与富二代订婚”一事被热议。该CEO把自己的遭遇整理成一个“65页ppt”,在网络四处流传。4月17日,据临海市公安局出具的行政处罚书显示,现查明3月21日23时许,违法行为人张某峰与被侵害人项某醒因情感问题发生纠纷,遂用技术手段将项某醒手机内的微信聊天记录恢复,后将部分微信聊天记录发送至微信朋友圈、项某醒母亲及项某醒未婚夫母亲。违法行为人张某峰的行为已构成侵犯隐私,且情节较重。
“65页PPT”男主张某峰因侵犯隐私被行拘6日,这件事进行到这一步,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吃瓜的你我他,个人隐私真的安全吗?
隐私权究竟是什么?
技术围剿隐私
不可否认,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为大众带来了便利,同样技术给隐私埋下的安全隐患也难以想象。相信你有这样的经历:和朋友在线谈过的商品,下一秒就会出现在购物平台的推荐中;看过某个主题的文章,换一个APP还是类似的推荐。业内这称之为“精准推荐”或者“个性化算法”,而这种技术正是基于APP对你隐私的抓取和分析。
除此之外,大数据“杀熟”也是隐私被分析的结果,你经常点外卖,会员费就会更贵;你经常在某个平台买机票,那你的票价就会比别人高;你的手机越贵,打车的费用也就越贵。“网络是有记忆力的”,我们的每一个操作、每一个行为都被精准地记录下来,汇集出的数据最终可以精确地描绘出每个人的特征。
不可否认,技术走在了意识的前面。如今的公众未必缺少隐私保护意识,不少人拒绝拿隐私换便利。但一个大的问题是大家并不知道自己的隐私会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何种程度地被侵犯。我们与那些掌握利用甚至可能出卖他们的隐私数据的公司之间天然是不平等的。虽然某些时候以隐私换便利是用户不得已的选择,但用户应该有权知道出让的是哪些隐私数据,能获取哪些便利。但今天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多数并没有提供充分的解释。
收集个人信息的边界在哪里
隐私保护在网络时代遭遇着更大的挑战,技术的无所不在使隐私保护陷入困境。2020年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直播、在线影音、短视频、新闻资讯等12类App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规定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等38类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民法典》在第四编“人格权”中专门设立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明确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以电话、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及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等行为。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换而言之,当你在围观他人隐私的时候,你的隐私也在被他人窥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隐私泄露,还应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收集渠道,及时销毁失去价值的信息,避免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导致泄露。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编辑 孙蕊 综合自央视财经、海报新闻、中国新闻网等
版权所有: 深圳市泛特宏景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94233号
400-110-8128